查看原文
其他

在 B 站上粉乡建

国仁乡建 2024-01-1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289号 Author 严晓霖




两个从未享受过官方推流的 3 万粉丝小号,一群埋首农村问题和农业实务的学者、实践者,经过 B 站的发酵,使得“乡村建设”这个曾经冷僻的话题获得了空前的热度。与明星学者打造个人脱口秀的思路不同,他们想要展现的是,这支矢志继承晏阳初、梁漱溟等民国乡建先贤社会改良精神遗产的团队,起起落落二十年来的思考和实绩。而获得的反馈,恰恰勾勒出了后浪们的另一张面孔。




乡村建设公益微电影:《一种可能》。




B 站上也有人关心乡村建设吗?


穿的粗布衣,吃的家常饭。

腰里掖着旱烟袋儿,头戴草帽圈。

手拿农作具,日在田野间。

受些劳苦风寒,功德高大如天,农事完毕积极纳粮捐。

将粮儿缴纳完,自在且得安然。

士工商兵轻视咱,轻视咱,没有农夫谁能活天地间。


上次听到这首《农夫歌》,是 2005 年,在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的一户老农家。


这是一个历史留名的村庄。1920 年代,耶鲁毕业又留法归国的晏阳初博士,邀集了 500 多名以海归为主的知识分子,在这里开展“定县实验”,期望按照西方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和架构,通过公共化的社会治理,建立一种新型的乡村社会,走一条非暴力化解城乡矛盾的现代化路径。


这首歌,便是他当年推行平民教育时,创作并传授给翟城村民的。当年的黄口小儿,后来的村中长者,时隔 70 余年,仍张口能唱。


没有想到再遇这首歌,是今年在 B 站。


在我认识的一位因为一起蹲某部国漫更新而熟识的网友的公开收藏夹里,躺着一部纪录片。讲的是 2003 年,还是《中国改革》杂志社社长的“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与多个民间组织和一群学生志愿者一起,在定县实验旧址上创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旧事。


农民合作、生态农业、生态建筑,是“新定县实验”的三个主要议题,也是当年吸引还是学生的我,和来自香港、台湾、全国各地的小伙伴在暑假汇聚翟城的原因。学生、青年学者、有志改变家乡面貌的农民,挤在条件简陋的平房里,不分昼夜地热烈讨论,如何创办文化的、公益的、经济的各类农民合作组织。饿了,大家就分食实验田里有机种植的豆角,和打下的麦子磨成的面粉做出的馒头。吃完蹲在地头,看建筑专业的同屋,跟着台湾921大地震灾后重建的老师,用木头和稻草盖房子。


点开片头,低哑的歌声响起。多年前与学院负责人一起走村串户的三次元记忆,和眼前手机屏幕上的二次元空间,重叠在了一起。


在手机上一通戳戳点点之后,找到了 up 主,“国仁乡建”。机构认证是,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也即是 2007 年晏阳初乡建学院关闭后,原班人马协同北京另一支组织大学生支农活动的机构梁漱溟乡建中心,重新注册的社会企业。


“国仁乡建”B站号。网页截图

开号时间是今年2月,疫情封锁期。已经开展了数十场乡建学者、实践者的直播,并发布了许多历史演讲、案例的视频和文章。下一场直播预告,是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所教授戴锦华,从电影和纪录片的角度,探讨瘟疫与生态灾难、种族冲突、阶级现实、弃民政治。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四,她都会在这个 B 站号持续开讲这套“世界电影课”。


而这场直播,又由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副教授刘健芝牵头发起,是国际乡村建设学者联盟“全球大学”(Global University)第七届“南南论坛”的十余场演讲中的一场。原本是线下的学术会议,受全球疫情影响,搬进了线上的 Zoom 会议室,再借助 B 站,开放给了互联网公域。除了弹幕,up 主还会事先向网友征集问题,以在直播时与讲者互动。事后则会逐条回复评论和后台留言,挑选特别有价值的,再呈递给讲者。


有些场次主体受众粗略判断是学生,就像是一场热情和投入程度会令上了半年网课的老师们眼红的线上研讨会。有些场次则涌入了一些正在考虑回乡创业的社会人士、有心搞生态农场副业的城市中产和可能本身在政府涉农部门工作的公务员。大家热热闹闹讲一些具体做法,打趣着要不要把讲者桌上刚摘的水灵灵的油桃当奖品来抽。


曾经的田间地头、大学会议室、闭门会,如今的 B 站、十几万观看、满屏弹幕。与更娱乐向、大众化的大号相比,数字尚不算惊人。但与鬼畜、二次元、去历史、去政治、全盘娱乐等等关键词描摹之下的 B 站混搭在一起,还是让人强烈感受到了“乡村建设”这个曾经小众、尖锐且冷僻的领域,在新时代上发生的或主动或被动的剧烈变化,以及 90 后、00 后愈发复杂、模糊的画像。




农民合作社里的 up 主


“国仁乡建” B 站号的运维者口皓。资料图片


“我们之前的宣传平台,主要是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跨界到 B 站,是因为这里聚集了许多在校生检索学习资源。并且‘温铁军’相关内容的关注度,比其他所有平台都要高。”


“国仁乡建” B 站号的运维者口皓,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从事过多年大学生支农社团的平台维护和培训。长期关注乡村建设年轻群体,她可以看得出其沿时间线发生的变化:


在我 2009-2013 年上大学期间,全国大概三四百家高校成立有支农社团。早期是一线城市、名牌大学的学生最积极,因为关注社会形势、底层问题需要相对广阔的视野。后来慢慢普及到地方,特别是农村学生较多的高校。当时的语境,农村和城市之间是有一条非常明晰的界限的。这些年所谓界限越来越模糊,乡村大幅城镇化了,大量的城市资源和要素回流农村。长大了的留守儿童和城镇孩子,身份认同是来自乡村还是城市,很难说得清。但是随着 2017 年以后政府出台政策推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宣传渗透进了高校课程,关注农村问题的年轻人其实是更多了。浅层次的关注,比如许多人都粉李子柒,感叹田园生活令人向往非常美好。深层次的关注,就会主动检索信息,主动思考和探讨,主要阵地就是 B 站。


通话时,口皓刚从外地出差回到山西省永济市蒲韩新青年公社的办公室,背景音是连绵不绝的蛐蛐鸣叫。所有的直播,都是先在这里策划,做成海报,发布预告,连接身处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讲者,再推送到 B 站。


这是一个完全由民间发起,联通 2 个镇 43 个村 3000 多户社员和 8000 多户城市消费者的,也许是全国最大的合作社。乡建青年们在这里聚集,成立新青年公社,生活工作一体。青年们在这里的主要工作,是推广生态农业,生态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口皓也在这里安了家,推进乡建的乡土文化和网络传播工作虽然不时有伙伴远程协助,但多数时候,她都是独自一人,在工作之余兼管 B 站。饶是如此,也维持着一周三次的直播频率。


“只要通水通电通网通路,我更喜欢在农村生活,也不觉得自己与外部世界有距离。”她的节奏和关照面,的确比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还要快、广和深。“人手不够是我们的最大桎梏。主要靠直播也是因为我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没有办法支撑去制作有主题、成系列的视频和短视频。”除了 B 站,国仁乡建同期还注册了抖音和快手,但是运作下来发现,用 5 分钟、甚至 1 分钟的短视频谈论相对复杂的乡建问题,很容易引致误读。而且,视频越短,越要突出精华,对剪辑的要求越高,加之需要迎合相对轻松和泛娱乐的平台环境,操作起来太过困难,于是都放弃了,主攻 B 站。


手握多位自带流量的讲者,口皓尝试过联络 B 站官方要求推流,或至少放上首页以吸引游客,但是被拒绝了。拒绝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个号没有加上任何带流量的明星学者的名字。所以多则十几万,少则三五千的观看,都是自发赶来的真粉丝了。虽然与温铁军在其他平台的个人号热度不能比,但口皓坚持认为,展示乡村建设整个团队这二十年来工作的全貌,尤其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向度上的具体问题和案例,才是他们想要的。疫情之后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乡村,恰恰为乡村建设者们提供了一个向公众发声的宝贵契机。




流量、铁粉与饭圈文化


“乡村建设研究”B站号的运维者王茜。图源网络


口皓介绍,温铁军担任执行院长的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也在差不多时间入驻了 B 站,id是“乡村建设研究”。


重庆和四川是民国乡村改良实验后期的聚集地,有关卢作孚、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黄炎培的遗址资源与文史资料,大部分留存在西南大学。所以这个号的定位,主要是乡村建设的历史钩沉和当代学者的研究近况。直播内容,也是将原本设在大学里一个学期一次的“国仁读书会”,搬到了线上,扩大到一个月一次,覆盖各行各业各年龄层,且没有了地域限制。方式是,事先招募参与者,发放讲者的文章或书籍,各自阅读,再直播交流。


这个号的运维者,是王茜和一个在校生志愿者。王茜已经在乡建体系里工作了10 年,持续打理着“乡村建设研究”网站。但现在白天要在重庆某区县农委上班,用她的话说忙到“连吃饭都要掐着表”。晚上睡觉前则要把微博、微信公众号、B 站所有需要立即回复的信息都处理完,周末再猫在家里更新和连麦直播。


“注册 B 站前,我对 B 站的印象是一个动漫、游戏感很强,又很杂乱的地方。乍一看有点轻佻,不是获取知识的正经渠道。而我是一个从小连动画片都不看的人,所以从来不用。即使现在需要日常面对 B 站界面,依然会不太适应。”


跳过用户阶段直接晋升 up 主,这经历在 B 站恐怕不多。而与王茜同期的乡建参与者,几乎没有一个之前玩 B 站的。在她的观察中,下一届的年轻人就不太一样。他们往往是,既关注时事操心农村问题,又打着游戏看着动漫,在 B 站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区块之间无障碍切换。也许看起来不那么正襟危坐,但思辨非常敏捷,知识结构非常多元,热情和参与度都很高。


最令她感到意外的,是 B 站上有一些温铁军的铁粉,会收集更新温的行程动态,汇总也许是工作人员上传的、也许只是演讲现场观众随手拍的视频,剪辑制作成系列课程,配上字幕和标题,甚至整理出文字,印制成书,在网上售卖,四处打 call。


因为官方号人手不足,长达一两个小时的原视频,往往不会多加编辑,仅仅是加上片头片尾就直接po出来了。相比之下,B 站上的铁粉号,信息之全面和及时,甚至超过了温的秘书和他周围松散连结的任何一个机构和个人。以至于嫡系团队内部的人,在工作中会把 B 站当检索库,再把那些自己人都没有的内容,导入官方网站和其他平台。所以这些铁粉B号的粉丝数和视频观看量,有时比官方号还要大。


这种类饭圈文化,超出了王茜的理解范围。


出于好奇,她潜入了他们的工作群,看他们分成若干个班,正经八百地学习这些讲座和文章,还有专门的技术群,教大家如何搜索、制作和分工。她逐个联络这些铁粉 up 主,发现他们在现实中有的是工科男公司职员,有的是开广告公司的小老板,有的开网店做微商卖货,林林总总,奇奇怪怪,工作之余就通过分享温的有关内容积攒流量。他们关注乡村建设的方式和话语,与粉明星爱豆(指以男团、女团为代表的偶像艺人),或是粉二次元纸片人(指小说、动漫或游戏人物)的圈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这些内容全部未经官方审核和授权,严格来讲就跟明星的粉丝向剪辑(指粉丝自行剪辑制作的偶像有关视频,不保证真实性)和饭拍(指粉丝在各种现场偷拍偷录的偶像照片和视频 )一样都属于侵权。但是在 B 站录屏满天飞的大环境下,又不能太较真。


“到现在我也觉得很难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人对这些内容感兴趣。但我觉得底线是他们不能做商业化的流量变现,比如卖书我们就一定会去沟通和阻止。其他的,我们很乐意吸纳他们一起做事情。比如最近就有一个大粉加入了我们的读书会。还有人说,你们的活动海报做得太不讲究了看不下去了,于是顺手就帮我们做了一版不求回报。”王茜说。


口皓对 B 站受众的认知,也存在类似的后知后觉。他们最近一期的乡建游学活动,所有平台都发了公告,但报名全部来自 B 站。马上要开始的延续了 16 年的农村可持续发展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已报名学员也反映是通过 B 站了解到了乡村建设这件事和找到了组织。


她说:“据我所知,一系列直播上线后,网友至少自发组织了 3 个qq 群,每个 500 人,二次传播和延续讨论相关话题。许多在校生在后台留言,想要寒暑假到我们这里来做志愿者。也有一些可能在疫情中遭遇低谷的人,说要立刻放下手里的事过来加入我们。但这些热情,都需要设计出恰当的接口才能接得住。还有通过直播吸来的粉,一开播他就来了,平时却看不到摸不着,我们还没有完全找到方法建立延续性的交流。”





- END -


本文刊于《289艺术风尚》2020/09

文章版权归《289艺术风尚》所有











国仁乡建

      社会企业是近几年由公益慈善行业倡导的解决社会问题的组织形式,强调以社会的、公共的资源、合适的产权结构,市场的力量,通过创新的方式解决社会公共的问题。中国社会企业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以张謇、卢作孚为代表的实业救国家自觉而有力的尝试。

      国仁乡建社企联盟组建于2018年4月,由“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倡议,全国乡村建设领域的十多家社会组织、企业、研究院所联合发起,集合了新世纪乡村建设运动二十年来在生态农业、农民合作组织建设、乡土文化传承保育、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乡村振兴试点村机制设计、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等方面积累的实战经验,力图打造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乡村振兴的系统化、市场化、专业化、产品化。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

      电话:010-62460686;

                 18611986712(李老师)

      邮箱:greenground2018@qq.com

    公众微信号:guorenxiangjian(国仁乡建)


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在 B 站上粉乡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